作为锂电池产业从业者,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瑨表示,行业本身当前虽然快速发展,但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锂资源储量不足。
12月24日在遂宁举行的“创新驱动1+1——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重要论述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王瑨表示锂电池的这种“资源短板”,决定了新能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不容忽视。
综合公开信息,王瑨介绍按目前锂电市场发展趋势,到2025年,碳酸锂年消耗量将达到120万吨。然而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约为1700万吨,这一储量显然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产业。具体到国内,锂资源储备量仅占全球6%,原料大量依赖进口。此外作为锂电池原料的镍钴,国内储量也比较少。
在此情况下要应对原材料上涨以及资源安全等挑战,各大厂商都会积极布局新技术、新产品。而从技术成熟度、产业链完整度以及产业化进展来看,王瑨认为钠离子电池是未来2-3年内最有望实现突破的方向之一。
他表示钠离子电池具有两大明显优势:第一,资源优势。2018年我国已探明钠盐储量就超过1.4万亿吨。而钠离子电池不用钴镍;第二,性能优势。尽管宁德时代推出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但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这拓宽了新能源电池的应用市场。
此外王瑨还提到,宏观政策和市场对钠离子电池发展也有很多支持。今年工信部就明确提出将组织有关标准研究机构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在标准立项、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中国在钠离子电池布局上也有一定先发优势。目前全球约有20多家企业在开发钠离子电池相关产品,超过90%的企业在中国。他建议地方政府在后续招商引资过程中可以关注钠离子电池产业尤其是正极材料方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