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观察 邹霞 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https://cbgc.scol.com.cn/news/3520083
【人物名片】
王瑨,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技术总监,主要从事锂电技术研究,是遂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遂州英才卡”获得者。2021年入选遂宁市首批“金荷花领军人才”。
王瑨(左)与同事在测试间进行产品测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联系上王瑨时,他已经在成都的研究中心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公司研发的超高容量型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需要进一步测试。
“这是我们进一步打出名气,打开市场的‘密匙’。”王瑨说。
王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技术控”。因为对科研的热爱,2019年,他从体制内离职,在遂宁市创办了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聚焦硬炭负极材料进行研发生产。
“我们主要致力于锂电池储能技术及关键材料,钠离子电池‘卡脖子’核心材料国产化及产业链安全开展研发,建设国内超快充及低温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军供应企业。”王瑨说。
敢为人先,用心用脑。然而,打开“技术的大门”并不容易,为此,王瑨将目光瞄准了行业内的高技术人才。目前,公司组建起了一支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硕博士组成的,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研发团队,搭建起了国内第一条快充长寿命锂电、钠电负极材料生产线。
在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仓储间,一箱箱打包完成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整齐地堆放在一起。每个打包箱上写着产品的信息以及发货信息。
“总计约60吨,主要发往江苏、浙江等地。”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响介绍,公司主营产品具有超快充、超长寿命、超高安全及优异的低温特性,成功进入宁德时代、中兴、银隆新能源等国内领军企业供应体系。
李响,是王瑨的大学同学,也是王瑨请进来的核心研发人员之一。
“专注、专业。”说起王瑨,李响如此评价。李响说,他最有感触的是王瑨对科研的执着以及搞科研的细致和敏锐。“一点一点试验,一点一点探究,不断总结提炼,最终实现产品的量产和安全。”
记者梳理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发现,2020年,成功开发钠离子硬炭及高容量锂电硬炭;2021年,成功开发高容量钠离子硬炭。目前,公司已量产比容量300—650mAh/g七种产品,可覆盖超快充消费(3C)、新能源汽车(48V启动电池、HEV和EV)、长寿命及低温储能、轨道交通、低成本钠离子电池等多个市场需求。
“我们研发的比容量≥550mAh/g的超高容量硬炭材料还具有‘零膨胀’特性,所产钠离子硬炭材料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价格,具有性价比优势。”王瑨说,公司已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快充炭负极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累计申请知识产权约30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公司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参与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制定的负极材料企业。
高性能的产品吸引了包括蜂巢、鹏辉等国内龙头企业抛来“橄榄枝”。今年,王瑨带领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超高容量型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经头部电池企业反复验证,该产品性能优异,我们将进一步测试,推进该产品实现量产 。”王瑨说,届时有望填补动力电池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行业空白。
科研创新彰显了企业的硬实力,也助推企业快速扩张。
距离公司老厂区几公里外,占地两万多平米的新厂区正在建设中。目前,已做完内部装饰装修,计划6月份投入生产。“新厂区计划布局8条生产线,先期布局2条,实现5000吨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材料量产。全线达产后,产能将达到20000吨。”王瑨说,公司未来研发重心主要围绕超快充、超低温、超长寿命、高容量锂电池硬炭负极材料,与高比容量、高首效钠电硬炭负极材料展开。